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典诠释 义理体认 。
其次,孔子也认为儒家倡导的仁是先王之道。其实,宋儒道统论的思想渊源在先秦儒学。
一方面,在中华轴心文明产生之前,有一个漫长而又早熟的前轴心文明,并且产生了能够代表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他赞扬周文王行仁政,关心人民的疾苦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注释: 1班固:《汉书》第6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8页。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论语·子路》记载: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孟子·梁惠王下》)他还特别赞赏文王善养老者: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所以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孟子·尽心上》)。可见,早期儒家道统谱系建构与他们的《尚书》整理工作是一个整体文化工程。山川鬼神亦莫不宁,鸟兽鱼鼈咸若,而地道宁矣。
6创于程子而为朱子所继承的仁体孝用论,实际上成了理学的一个定见。37或者就像唐明皇注那样将至理解为至性,即认为此至是指性之至极,而非事功之极致。不曰感者,咸有皆义,男女交相感也。由此可见,阮元认为邢昺疏中的孝悌之事当为孝悌之至,表明他并未真正理解邢昺的愿意。
人心之所以具有感应天地之心的能力,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人之性禀于天地。天地父母,同此气体之氤氲,斯同此性情之固结。
愚按:《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也。现代以来的大多数学者往往因为不能理解理一分殊说的精妙从而不能充分领会仁体孝用论的深意。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从法则说人与天地的关系与从感应说人与天地的关系,两者如何统一呢?在仁感孝应论的理解下,这个问题也一定会被提出。
董仲舒的这一解释为后来的学者所重视。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云‘则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者,言至性如此,则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在具体论述其观点时,延笃首先从命名的角度说明仁与孝的分别,即孝在事亲,仁施品物。
父子兄弟,一体同气,故父无不慈,子无不孝,兄无不友,弟无不恭,其天性然也。《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在《仁说》中,朱子以爱之理、心之德释仁,其前提是仁为天地之心,且又在论仁之为道时特别提到‘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则亦所以行此心也,这自然与《论语集注》中孝悌为行仁之本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28 董鼎以生物说天,以顺承天说地,这是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即是以生生说天地。
29如前所述,从理一上讲,人为天地所生; 从分殊上讲,人为父母所生。10这样,我们对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孝就是人对天地之心的切身感应。在仁是性与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性与道之关系,也可以说是本与道的关系,在其中,作为天命之性的仁就是道之本,或者说仁之性是仁之道之本。理规定着人的感应经验,这就意味着,理正是在人的感应经验中呈现出 来的。董鼎进一步讨论,天地之性表现出来便是慈爱恭顺,而这正是孝的真正来源,此即慈爱恭顺即所以为孝,亦即孝者天性之自然,人心所固有。得天之性而为慈爱,得地之性而为恭顺。
反过来说,没有理一分殊说,仁体孝用论难以成立。惟其为天之经也,所以事父孝,故事天明;惟其为地之义也,所以事母孝,故事地察。
从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说,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应去理解孝与慈的关联最为恰当。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此谓孝者地之义也。
3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2559页。参见《朱子全书》(修订本)第17册,第3206页。
既然天地与万物之间的生与被生的关系类同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么,天地之心所包含的那种爱也类同于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爱,也即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慈爱。具体来说,以民行说孝,似乎较易理解,以天经、地义说孝,则不易理解。既然爱的普遍性与爱的差等性并非仅仅出于主观情感,而是由存在之本然秩序(天理)而来的客观要求,那么,要深入理解仁体孝用论就不能不引出其背后的支撑性观念,即理一分殊。而对于这段话最后所说的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的动,赵岐和朱子皆以感解之。
若偏而体之,则各有其目,公刘、曾参是也。24唐明皇注、邢昺疏: 《孝经注疏》,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2550页。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3性纯与性偏的分别令人想到性三品说,而这正是大多数汉儒、特别是经学家(如董仲舒)所持的人性论;也令人想到宋儒对气质之性的分判,可见其思想之渊源。
17赵岐注云:如反身不诚则其孝不足称矣,也点到了诚与孝的关系,但也只是随文解义的泛论,并无切实理解。这里的差别也可以如此来刻画:郑玄注是以因地之利的因来统则天之明的则,唐明皇注则是以则天之明的则来统因地之利的因。
邢昺疏云:故能致敬于宗庙,则鬼神明著而歆享之,是明王有孝悌之至性,感通神明,则能光于四海,无所不通。19这正是朱子反对离爱言仁的关切所在,因为性即理,故只从理的层次理解仁难免离爱言仁之流弊。34若侧重从天地神明感于明王之孝而降福应来理解此章中的感应,并关联于对后面经文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的理解,即可能认为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明王孝悌之行在达到极致之后才能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以性论仁仍可以说仁之道或仁道,由此而有率性之谓道之说。
32流行的理解是将感应主要落实于天地明察,神明彰矣这一句,如邢昺疏在概括此章章旨时即直接引用这一句:此章言‘天地明察,神明彰矣。25对于民何以法则天地而有孝行,唐明皇注将理解的重心落在常上,这当然是基于以常解经的训释。
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人得气于父,得体于母,实则资气体于天地,故曰‘父天母地。
这里隐含的意思是,统一的理呈现为特殊的分,特殊的分收拢于统一的理,理一与分殊在关联中相互成立。董鼎认为,这就是孝为天经、地义、民行的真正含义。